同学共享 砥砺前行——公共经济学院期中教学活动集锦
发布时间: 2016-11-24 浏览次数: 1617

公共经济学院 单盈 报道

        期中教学检查是加强教学工作管理与监控的重要环节,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。本学期,公共经济学院结合学校期中教学检查要求,在完成“课堂教学秩序检查”、“课程教学规范检查”、“教学观摩与同行听课”等规定性动作的基础上,结合学院本科教学过程中基层教学单元力量较弱、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,开展了系列“自选性”期中教学活动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
        课程组潜力挖掘:从“组织再造”到“功能再造”

        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组作为基层教学单位的作用?公共经济学院以《财政学》、《政治学》、《社会学》课程组建设为典型,展开课程组建设研讨。院长后小仙教授首先抛出议题:怎样有效发挥课程组作用?如何实现课程组建设从“组织再造”走向“功能再造”?

        《社会学》课程组组长楚永生教授认为,规范、秩序、科学是课程组建设的重要环节。课程组必须定时定期的对课程教学规范、教材规范、课件规范、试卷规范开展标准化建设,提升课程教学水平、保障课程教学质量;

         《政治学》课程组组长汪建昌表示,通过慕课、网络课程建设推动课程组建设。可采用集中备课、多样化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,探讨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,培育青年教师团队,塑造课程品牌;

         《财政学》课程组组长曾宪影认为,以“团队建设”促进教研成果转化,在专业带头人、系主任带领下对课程进行整体性框架设计,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课堂的结合,挖掘课程组潜力。财政学系主任欧阳华生提出: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。课程组要敢于打破常规,鼓励教师“走出去”学习和实践,增强历练,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反哺课堂教学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大家一致认为课程组是开展课程建设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。各课程组将结合自身特点,切实有序的推动课程组的“功能再造”,打造课程品牌,发挥课程效益,推动教学成果转化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教学沙龙擦火花:“对分课堂”的体验与展示

           公共经济学院组织了4名青年教师利用暑期赴苏州参加教学方法培训,结合期中教学检查推动教学沙龙与教学研讨,本次由丁学娜老师和胡雪枝老师主讲,就暑期教学培训专题--《“对分课堂”教学方法》与全院教师展开分享讨论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胡雪枝从“教师与学生的两难课堂困境”出发,介绍了“对分课堂”的特点:把课堂时间对半切分,一半教师讲授,一半学生讨论,将教师与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。“当堂对分”或者“隔堂对分”教学方法的优势是:提高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,让学生更加注重平时学习;给学生充分自主权安排课后学习,进行个性化内化吸收,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丁学娜具体介绍了“对分易”平台的使用方法,并讲解了“对分课堂”“讲授→吸收→讨论”的教学模式,指出几个关键点,如:课程规划与教材选用的适宜性、精讲与留白的必要性、理想的作业是讨论的基础、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有效结合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教师们对新颖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,很多老师当场运用手机与两位老师在教学平台上互动,资深教师也纷纷表示,必须通过探索教学方法,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保障实现教学效果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青年教师教学秀:晒晒我的“教学神器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 公共经济学院本学期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,全院35岁以下教师全部参赛。赛程分为两个环节:首先组织学院教学督导走进参赛教师课堂现场听课测评,同时集中组织参赛教师说课评比,最终结合两次成绩评审出一、二、三等奖,青年教师的教学舞台可谓异彩纷呈。

          《电子政务》左昌盛老师:云课APP签到省时省力,弹幕互动增强师生交流,当堂解答学生疑难杂症,寓教于乐,成功转移了学生对手机的关注。

          《社会学》丁学娜老师:“亮、考、帮”课堂研讨组织。“亮闪闪”——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最大感受;“考考你”——学生总结自己学懂的重要知识点,在讨论中考考别人;“帮帮我”——学生总结自己不懂得知识点,在讨论中寻求帮助。“亮、考、帮”形式的小组讨论完美呈现了“对分课堂”的精髓。

         《政治学》冯素坤老师:将经典著作电子书上传到云分享,在课程中穿插经典研讨,与学生互动交流,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,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。

         《税务会计》周莉老师:实践教学软件运用到课堂中,理论与实务相结合,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  《社会保障学》蔡霞老师:运用案例教学、情景教学、视频教学等多样教学手段,挖掘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的结合点,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和学习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竞赛结束后教师们还在交流课堂教学的心得和体会。可以看出,年轻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。